脑电生物反馈与药物医治儿童ADHD的疗效对比(基于脑血流和血清皮质醇的研究)_2~8℃医用冷藏箱_bob电竞_bob电竞体育平台登录_bob电子游戏平台

脑电生物反馈与药物医治儿童ADHD的疗效对比(基于脑血流和血清皮质醇的研究)

时间: 2025-01-02 00:26:45 |   作者: 2~8℃医用冷藏箱

产品介绍

  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精神行为障碍之一,临床治疗首选神经兴奋药物,可通过增加外神经元间隙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物质水平来减轻患儿症状。盐酸哌甲酯为常用的中枢,该药起效快,疗效确切,但仍存在作用时间短及较多的不良反应、无反应组等限制其临床应用及疗效。

  与药物医治相比,脑电生物反馈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行为干预手段,其利用条件反射原理,使患者根据大脑活动反馈来学习并掌握调节自我脑电节律,从而使纠正异常脑电频谱,达到改善相关临床症状的目的,但目前对其与药物治疗的疗效尚且没有有效的对比研究。基于此,我国学者开展了旨在在研究脑电生物反馈和盐酸哌甲酯治疗儿童ADHD疗效对比研究,通过二者对脑血流和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该研究以2020年1月—2022年12月确诊的120例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治疗,18毫克/次,1次/天,固定于每日清晨服用。观察组予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方案选择标准化基于定量化脑电图(QEEG),对患儿Cz点的β波(6~20Hz)及感觉运动节律(SMR,12~15Hz)进行强化,并对θ波(4~8Hz)予以抑制,具体参数需在每次训练前对θ、β、SMR进行基线测试,依据测试结果确定训练阈值,训练时长每次30分钟,治疗频率为3次/周,每次治疗需间隔1日,共45次(15周);两组均连续治疗15周。

  上图为患儿基本情况,两组患儿年龄为8-9岁,平均病程16个月以上,并涵盖了ADHD最常见的三种亚型。

  经过15周的治疗,通过对疗效的评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8.33%。

  如上图所示,观察组治疗后的SNAP评分,也优于对照组。(SANP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的缩写 ,包含26条目,分为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3个维度,每条目0~3分,以各维度得分均值为该维度评分,评分越高提示患儿该症状越严重)。

  如上图所示,治疗后观察组MCA-L、ACA-L、PCA-L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血清CO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17.84 vs 283.92nmol/L)。

  由于ADHD的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的长期效果不明显,近年来非药物治疗研慢慢的变成为研究热点。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具有无创、几乎无副作用的优势,在临床自闭症、ADHD等认知行为功能失调疾病中应用渐广。

  既往研究显示,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患儿的脑电脑存在θ波较强而β波、SMR活动较弱的特点。其中,θ波与创造性思维、思考问题、记忆力巩固相关,常出现在机体困倦的状态下;β波与逻辑推理、好奇心及注意力相关;SMR则是感觉运动节律的反映,常出现在机体放松状态下。因此,对患儿某一频段脑电波予以选择性抑制或强化,可强化大脑的觉醒状态、注意力集中、认知应对等状态,从而改善相关精神行为障碍症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利用脑电生物反馈仪对患儿脑电的即时反馈作用来协助患儿学习并掌握如何对自身脑电波予以有意识的控制,从而可逐渐将异常脑功能纠正。

  早在2004年,我国学者就发现发现局部脑血流降低与ADHD患儿的行为抑制缺陷有关。国外研究也发现,ACA血流灌注降低与之存在密切联系。而提升PCA血流可显著提升ADHD患儿的瞬间、短时及长时记忆力。本研究结果为观察组治疗后MCA-L、ACA-L、PCA-L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显著改善ADHD患儿脑血流。这是因为脑电生物反馈可显著提升θ频带功率、增强神经网络活动,生物反馈活动进行时大脑神经网络的活动显著地增强,脑组织的代谢率亦显著提升,细小动脉发生扩张,故而脑血流量显著增加,且该脑血流速度增加的结果可随生物反馈次数的增加而表现出累积效应。

  盐酸哌甲酯治疗ADHD的疗效,是通过对HPA轴产生积极影响而发挥。而HPA轴低反应能继发性引起COR分泌减少,COR可作用于海马、前额皮质中与认识功能、情绪调节等相关脑区,COR水平过低可引起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障碍等认知行为异常表现,因此COR可有效反映HPA轴反应低下,可作为ADHD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O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提升ADHD患儿HPA轴反应性,不过其中的具体机制尚未明晰,要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改善ADHD患儿核心症状、社会功能,这些改善主要是通过提高脑血流速度及HPA轴反应性实现的,未来可在此方面作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的切入点。

浙ICP备12021560号-40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