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信!关于血液的这些说法太害人!第一个就信了几十年…
时间: 2025-04-08 15:11:04 | 作者: -25℃医用低温冰箱
产品介绍
作为连接着全身各处组织器官的红色“运输线”血液在体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带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参与体温调节和机体免疫反应,还能将组织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废物、毒素等运输到肾、肺、肠道处分类排出体外。
正因为血液对身体如此重要,所以网上关于血液的说法比比皆是“血液里有很多垃圾,要定期排毒,否则垃圾会堵塞血管”、“血稠会堵塞血管,需要定期输液降低粘度”“献血会影响人体健康”
事实上,血液里主要包含血浆和血细胞,还含有部分遗传物质,并没有所谓的“垃圾”。
在血浆和血细胞中广泛分布着无机盐、氧气、酶、激素、抗体以及细胞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绝大多数都是有益物质,参与机体一系列的生命活动。
其中的代谢产物,既包括血细胞产生的代谢物质,也包括各组织器官在发生新陈代谢后一定要通过血液排到体外的代谢物质,最常见的就是二氧化碳、尿素和肌酐等。
在正常的生理代谢中,血液可完全将这些物质排出体外,根本不需要外来手段的干预。过多干预反而可能会打破自身的代谢平衡,产生代谢紊乱。
很多人觉得“血稠”就是血液中血脂高了,导致血液粘稠,血管可能因此而堵塞。
其实血稠并非标准的医学术语,是个伪概念。它主要指的是血液的粘度,和血细胞多少、大小、形态等有关。
而血脂升高是指血液中脂类和类脂含量上升。长期的血脂升高,可能会导致血管动脉粥样斑块,有斑块的血管变得狭窄,斑块一旦破裂,便会引起血栓、中风或心梗等疾病。所以,长期的高血脂才是引起血管堵塞的主要原因。
民间流传说定期输液可以稀释血液、降低粘度、疏通血管,这种观点是毫无根据的。临床上不会将血液粘稠度作为预测或者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指标。
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逐渐变得僵硬、增厚、狭窄和失去弹性,丧失其原有机能,在供血不足的情况下,常常伴随头皮发麻、头晕、腰背发酸、精神不振等,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血栓、心梗、脑梗等。
血管老化的原因既有年龄增长的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比如过度饮食、缺乏运动、毛细血管受损、高血压高血脂带来的血管病变等。
抗氧化作用能改善血管老化目前只停留在试验层面,还没有确定性结论。所以,莫轻信所谓的抗氧化产品,它们的实际作用和组成成分也不明确,未经临床验证,很可能引发其它疾病。
针对血管老化问题,还是要以预防为主:低盐低脂饮食,严控血压血脂血糖,加强锻炼,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愉悦心情等。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个人体重的8%,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在4~5 L。其中4/5在血管中流动,1/5储存在肝脏、骨髓、脾脏和皮下的毛细血管中,这一些地方也被称为小血库。
一次献血量约在200-400 mL,一旦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减少,小血库会立马启动,及时补足循环血量,这是正常的生理机能,不可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1、献血者在血液经检验合格后,其本人、配偶和直系亲属享有一定临床用血权利。
2、献血后,血细胞减少,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更多的新生血细胞和免疫球蛋白,能加强机体的免疫力。
3、献血会减少血液中的原有血脂,改善血液流动性,向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供氧能力增强,能够更好的降低心脑血管发生风险。
4、适量献血还可减少癌症发生率。据报道,男子体内铁质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罹患癌症机率就会提高。献血有助于减少体内过多的铁质,能够大大减少癌症发病率。女性因月经周期失血而减少体内铁质,故未发现女性铁含量与癌症发生的明显关系。
血液的“保鲜”,要从日常的摄入和代谢两方面同时把关,做到“四多四少,一远离一保持”:
综上所述,坊间的种种流言一定别相信,只有保持健康的饮食、生活小习惯才能常保“年轻”的血液和无阻的畅通。